当前位置: 主页 > 争鸣评论 > 艺海拾贝 >

文人画与三绝



2016-01-29 江苏省国画院 张德泉 阅读:0

张德泉

文人画又称戾家画,这是相对于专业画家而言。戾家,含有不守成法,悖于常理的意思。

文人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水墨画,在唐代有张璪的破墨山水,王墨的泼墨山水,殷仲容的“或用水墨如兼五彩”,到了宋代这些技法已日臻成熟。北宋画院初期,花鸟画是以黄筌父子的色彩鲜艳,渲染细致为主流画风,在这同时以水墨形式作为表现手段的画风也悄然兴起,赵佶、梁楷等均有作品传世。

宋代画院以外画家如:文同、苏东坡、杨无咎、郑思肖、赵孟坚均擅长水墨画,他们往往“以淡墨挥扫,整整斜斜,不专于形式,而独得于象外者。”不仅表现手法有了改变,艺术观念也有了改变。苏东坡提出:“论画以形似,见于儿童邻。”主张绘画可以“不求形似”,从而拓宽了花鸟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范畴,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。

文人擅长吟诗,擅长书法,这些优势和水墨写意画结合在一起,更适合宣泄他们的情感。文人画强调绘画的主体性,认为客观世界的形体,不过是一种载体,作者是要通过绘画抒发对人生的种种感慨。

如果一个画家诗文,书法绘画都是很优秀,结合得很好,就被尊为“三绝”。清朝画家郑板桥就是一个代表人物,所谓“三绝诗书画,一官归去来”,他差不多每画必题,题跋中常有精辟独到的见解,他曾经有这样一首诗:

“少小学画守规模,老大粗疏法尽无;但得宋元气韵在,何需依样画葫芦。”

这是郑板桥在艺术道路上跌打滚爬几十年的经验总结,他认为要做一个有出息的画家,既要虚心学习前人经验,又不能墨守成规,要敢于探索,敢于创新,在事业上才能有所作为。

郑板桥还说:“今人不曰出风入雅,则曰出经入史,处处要典故,心丝如何抽得出,意匠如何造得新。”这段话对于如何继承传统,又不能忘掉自我的存在,是很有启发的,继承是为了向前发展,而不应将古代理论前人技巧当作神来膜拜,永远蜷缩在传统的光环下过日子,而无所作为。

以书法的用笔方法作画是文人画又一特色。

元代流行一种观念:“士大夫画者必工书,其画法即书法所在。”(杨维桢)。有一次赵子昂问钱选:“何以称士气?”钱选说:“隶体耳。”如果这句话没有误听或误传的话,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,绘画的用笔方法必须和书法的技巧紧紧结合在一起,不这样,线描点画就缺少力度,就不耐看,第二层意思是说,绘画中的形象,应不同于生活的自然状态,因为隶书在书写过程中有较多的加工成分。所以赵子昂在《疏石秀竹图》中题诗: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应八法通,若也有人能会此,须知书画本来同”。

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,文人画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:一以水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,二不强调物体的形似和技法的磨练,三注重主体感受和自娱性,四重视绘画与书法诗文的结合,使绘画艺术内涵得以延伸。


(责任编辑:逸博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张德泉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:2021-03-02 13:03
上一篇:瞻仰八大山人纪念馆
热点内容